不曾忘却的记忆
曹海平
记得在追《人世间》这部电视连续剧时,每每听到主题曲,却不由想起雷佳唱过的另一首歌《江边有个湘潭县》。“江边有个湘潭县,江边有支动人的歌;歌随湘江飞四海,飞遍天涯和海角……”对这首歌的喜爱,不仅仅是因为好听,更因为我在江边的那个湘潭县工作了九年,度过了自己风华正茂、激情燃烧的九年。在那里,有自己割舍不断的检察情缘,辛勤付出的心血汗水,亲如家人的同事情谊。也是在那里,我离开了工作二十九年多的检察机关,转岗他就。
离开的那一刻,我将热爱、感恩、不舍、祝福小心翼翼包裹,深埋记忆之中,静待尘封。直到湘潭县检察院建院七十周年的采访邀请函捧在手上,思绪翻涌,那九年所经历的干事创业的艰辛,跃于脑海;那九年所收获的成功和喜悦,一一浮现;那九年共同挥洒的汗水,仍觉滚烫;那九年风雨同行的同事情谊,温暖我心。原来,这些记忆,我从不曾忘却,历久弥新,历久弥珍。
记得2008年春节特大冰灾,107国道湘潭县境内双向全线堵死,情况紧急。那一天凌晨五点多接到县委安排的任务,我带着院里组织的二十多人的应急小分队,从县城易俗河镇步行近三十公里赶往中路铺镇柳桥村。
全程路面结冰,一路的跌跌撞撞,一路的相互搀扶,我们准时赶到了指定地点,没有一人掉队,没有一人叫苦叫累。来不及休息,来不及吃饭,所有干警马上投入了路面破冰、交通指挥、秩序维护中,忘记了腹中饥肠辘辘,忘记了擦拭脸上混杂在一起的雨水汗水,直到深夜,107国道柳桥段全面恢复通车。
深夜,镇政府食堂的那碗清水面热热乎乎,而我的心也是热乎的,因为我们的干警不畏艰苦、心系人民、不负使命。那时我想,路上急着赶回家团聚的老百姓心里也是热乎的。
记得那一年湘潭市老城改造,柏荫南路建设,我们院的老宿舍正在拆迁范围。由于老县城建设年代久远,很多机关宿舍都是老破小,按拆迁标准补偿款是买不到同面积的新房的,征拆工作困难重重。怎么办?作为政治任务,市里交给县里,县里分给了各个单位。怎么办?面对这个号称天下第一难的工作,院党组一班人没有畏难退缩,细定方案,分户包干,精准施策。在拆迁名单上的两位党组成员二话不说签订了征拆协议,带头示范。
那一年的正月,整整一个月,我们一家家进,一户户谈,摸情况,解困难,析政策,顺心气,为干警求最大的利益保障,顺利签订了所有户头的协议,率先完成了县委县政府交办的任务,得到了市县两级领导的肯定。
这不单纯是对院党组成员们一个月披星戴月、早出晚归工作的肯定,其实更是对县检察院全体干警包括离退休老干部心怀全局、服从大局精神的肯定。
记得那几年,职务犯罪侦查战线的同事们经年的不舍昼夜、夙兴夜寐。年立案25人左右,我们交出的成绩单始终排在全市前列,作为基层院首次单独承办了副厅级职务犯罪案件;排除阻力办理“3.12”刑讯逼供案破局反渎职侵权工作;担纲“1.5”矿难大部分职务犯罪案件的查办工作,在维护县域稳定中担当作为等等记忆犹新。
还记得那些年,我们在执法办案质量上的殚精竭虑、精益求精。湘潭县属于市域大县,县检察院的工作量、业务量在五个基层院中也属于大院,然而大不等于强,如何做到大而强,全院上下目标一致,戮力同心。制定案件质量考核方案,明确案件质量责任,出台奖惩措施,一以贯之坚持。
成功来源于努力,付出总有回报,我们县院连续九年评为全市先进基层院,连续五届评为全省先进基层院。时至今日,仍有上级检察院的领导和同事对县院的执法办案质量称赞有加,我觉得这可能比那十几块奖牌更重要。
也还记得,那九年怀揣梦想考入考出县院的数十名年轻干警,以及为了抓好青年干警队伍建设而在全省检察机关首家设立的青年干警工作委员会;记得省院派来挂职的年轻干部,以及他们和县检察院结下的深厚情谊;记得院食堂工作餐时如家庭聚餐般的欢声笑语,以及美味可口的饭菜;记得院际篮球赛干警们拼搏的矫健身影,以及啦啦队呐喊助威的层层声浪;记得女干警为了开展“三八节”活动在院坪里对我的“围堵”,以及第二年我要求女干警开展“三八节”植树活动的“报复”,至今,那块“女检察官林”的石碑应当还屹立在湘江河畔、金霞山麓。
时间过得真快,仿佛一眨眼,我在江边那个湘潭县工作了九年。时间过得真快,仿佛一眨眼,我离开江边那个湘潭县,离开检察机关又是一个九年。院修志办的同志要我写一写当检察长的心得,哪有什么心得,满脑子都是我们曾经共同的雨,共同的晴,共同挥洒汗水的奔跑,共同收获成功的喜悦,曾经的暮暮与朝朝。
坐在电脑前,望着窗外的朝阳,我期望着,祝福着,愿湘潭县检察事业在一代一代莲乡检察人的接续奋斗中如日东升,不断辉煌。
注:作者2007年10月到2016年8月担任本院党组书记、检察长。